由于奥肯定律中暗含潜在GDP增长率和自然失业率。正如美国堪萨斯州联邦储备银行的经济学家Knotek(2007)在其论文中指出的那样,“奥肯定律对于联储指定政策有着很大的作用”。对上述两个自然率的估计能够更好的帮助经济政策的制定者考察经济发展是否存在过热,劳动力市场是否充分就业。对奥肯定律中国形式的证实也能够通过利用该规则更好的制定宏观经济政策、完善就业政策,有利于我国经济的发展。在对潜在GDP增长率和自然失业率的测定方面有着不同的方法。
Berger(2008)在其对欧洲的自然率(潜在GDP增长率,自然失业率,核心通货膨胀率)的估计中使用了非观测成分法,将GDP增长率等拆分为长期部分和周期部分,然后通过简单奥肯定律和菲利普斯曲线进行估计。上述研究的前提是简单奥肯定律在该地区是成立的, Berger(2008)使用的欧洲数据表明在欧洲存在显著的奥肯定律,但在中国,由于简单奥肯定律不成立,所以基于简单奥肯定律的潜在GDP增长率和自然失业率的估计是行不通的。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2005)则采用向量自回归和卡尔曼滤波对中国的潜在GDP增长率进行了测算,其结果大致为8%,而社科院(2006)采用HP滤波得到的潜在GDP增长率为9%左右。杨旭等(2007)则使用生产函数法测算了中国的潜在GDP增长率,其结果为10.54%至11.56%。
目前对于自然率的估计较为流行的方法主要是基于非观测成分分解的方法,该方法将GDP增长率,失业率等拆分为长期稳定部分和周期性部分,然后进行相应的分析测算,从而得出长期稳定的部分而形成自然率。
从前述的文献中的研究可以发现,由于市场制度不健全和二元结构的存在,简单奥肯定律在中国并不显著成立,所以本文将首先通过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推导二元经济下的奥肯定律,从而估计潜在GDP增长率,然后通过非观测部分的拆分,对自然失业率进行估计,从而得到中国的潜在GDP增长率和自然失业率。
二、简单奥肯定律与中国现实
奥肯(1962)将奥肯定律表述为三种形式,其中的一种为:
表1中USA和China分别表示中国和美国GDP增长率对失业率变动的回归,其中美国的模型F统计量为120.04,中国模型的F统计量为0.01。unerc前的系数表明失业率变动对GDP增长率的影响,截距项为简单奥肯定律估计的潜在GDP增长率。
对于美国来说,模型拟合较好,R平方达到0.811。系数显示,美国失业率每增加变动1%,GDP将下降约1.78%,美国的GDP潜在增长率约为2.94%。
对于中国,简单奥肯定律拟合的模型则较差,R平方基本为0,失业率变动虽然对GDP造成影响,但影响非常不显著,其中,对中国的潜在GDP增长率估计值约为10.1%。
从上面的比较可以看出,简单奥肯定律在中国似乎失灵了。中国经济并没有表现出显著的失业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但我们应该看到,美国属于长期发展的较为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所以其经济数据能够更好的表现出市场经济的一些特征。而中国从1978年开始才正式改革开放实行市场经济,所以中国经济在很多方面存在着它自己独有的特点。由于中国大部分劳动力仍分布于农村,再加之中国独特的城镇和农村的二元经济结构,使得对中国失业问题的研究不得不考虑到中国的二元结构。
此外,由于中国的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导致农村劳动力大量涌入城市,形成农民工群体,而我国的城镇登记失业率只统计城镇居民的失业情况,所以这部分人口的失业情况没有包括在其中,从而导致城镇登记失业率存在偏差。
所以在接下来的部分中,本文首先通过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建立起中国二元经济结构下的奥肯定律模型,然后通过中国的实际数据估计中国的潜在GDP增长率和自然失业率,并且检验奥肯定律在中国的实际情况。
三、模型建立
1.基于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的潜在GDP增长率
(1)两部门劳动力分解
本文假设生产函数为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即:
从图4可以看出,在1980年到1985年期间我国的失业率呈现出大幅下降的态势,主要是由于改革开放初期经济高速发展,实际GDP增长率很高,而经济的发展带动了就业,使得城镇登记失业率快速下降,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对自然失业率产生了影响,自然失业率在经济高速增长的情况下也出现了快速的回落。
在2000年左右,失业率出现大幅上升的情况,这和当时的国有企业改革导致大量员工失业有关,因为从1998年开始的国有企业改革的下岗职工在2000年以后不再享受政府失业保障金,从而大量工人登记失业,导致城镇登记失业率大幅上升,自然失业率也受到上述改革的影响,开始缓慢上升,在这一次大规模改革后,即在2003年以后,我国的城镇登记失业率趋向平稳,自然失业率也趋向平稳。
4.综合分析
在完成了上述对潜在GDP增长率和自然失业率的估计后,我们回到文章开始时奥肯于1962年提出的简单奥肯定律上来。
在此,我们将实际GDP增长率对失业率偏离进行回归,以检验在经过我们估计的自然失业率的处理后,简单奥肯定律是否依然在我国有效。其中为城镇登记失业率减去自然失业率,即失业率对自然失业率的偏离。此处,使用了前一部分中估计出来的自然失业率。其结果如下表9
从上图5中可以看出,在2000年以前,奥肯定律在中国是存在的,如1990年失业率高于自然失业率导致GDP增长率低于潜在GDP增长率,1985年左右失业率低于自然失业率导致GDP增长率高于潜在GDP增长率。
但在2000年左右,当城镇登记失业率低于自然失业率时,GDP增长率没有高于潜在增长率;当城镇登记失业率高于自然失业率时,GDP增长率没有下降反而呈现出上升态势。但这种情况在2005年以后逐渐消失。也正是这段时间的这种偏离使得很多学者如:朱潇(2009)、尹碧波和周建军(2010)表示,奥肯定律在中国失效了。
本文认为,2000年左右这段时间奥肯定律在中国的偏离,很大一部分是由于国有企业改革造成的大量职工失业,但由于在失业初期失业职工有接近三年时间的政府失业补贴金,所以导致大量失业职工在失业初期没有进行失业登记,从而使得城镇登记失业率没有大幅度增加,而国企改革期间,由于重组等原因,企业的生产效率降低,导致GDP低于潜在GDP。从而产生了登记失业率低于自然失业率,但GDP增长率却低于潜在GDP增长率。
当三年政府失业补贴金时期过去后,失业职工进行失业登记,导致城镇登记失业率上升而高于自然失业率。而2002年左右国企改革基本完成,使得企业生产效率提升。从而产生了登记失业率高于自然失业率后GDP增长率也高于潜在GDP增长率的现象。
由于上述奥肯定律失效的现象仅仅出现在大规模的国有企业改革期间,所以本文认为,从长期来看,奥肯定律在中国仍然成立,只是简单奥肯系数可能高估失业率变动对GDP增长率的影响。
五、结论
通过前面的模型推导和实证分析,本文认为,中国城镇登记失业率每增加1%,将使实际GDP增长率下降1.98%。我国过去三十年的GDP潜在增长率约为10%,平均自然失业率约为3.2%。同时,我们发现,长期来看奥肯定律在中国仍然成立,只是简单奥肯定律的奥肯系数约为-3.79,高估了城镇登记失业率对GDP增长率的影响,在此,需要考虑中国的二元经济结构而对其进行修正。
上述结论表明,政府的各项减少失业的经济政策在中国能够推动GDP的快速增长,能够对国民经济产生积极影响。
参考文献
[1] Tino B. 2008. “Estimating Europe’s Natural Rates.”Empirical Economics, 40(2): 521-536.
[2] Freeman, Donald.G. 2001. “Panel Test of Okun’s Law of Ten Industrial Countries.” Economic Inquiry, 4(39): 511-523.
[3] Rober J.H, Edward C.P. 1997. “Postwar US Business Cycles: 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Journal of Money, Credit and Banking, 1(29): 1-16.
[4] Edward C.P, Robert.J.H. 1980. “Business Cycles: 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Camegie Mellon University discussion paper.
[5] Knotek E.S. 2007. “How Useful is Okun’s Law.” Economic Riview, Q IV: 73-103.
[6] Okun A.M. 1962. “Potential GNP: Its Measurement and Significance.” American Statistical Association. Proceedings of Business and Economics Section.
[7] 蔡昉:《为什么“奥肯定律”在中国失灵——再论经济增长与就业的关系”》[J],《宏观经济研究》2007年第1期。
[7] Cai Fang. 2007. “Why does Okun’s Law Fail in China: Review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conomic Growth and Employment.” Macroeconomics, 1: 11-15.
[8] 黄新飞、舒元:《基于HP滤波分析的中国牺牲率的长期影响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0年第3期。
[8] Huang Xinfei, Shu Yuan. 2010. “Empirical Analysis of Sacrifice Ratios with Long-lived Effect Based on HP Filter.” The Journal of Quantitative & Technical Economics, 27(6): 119-146.
[9] 姜魏、刘石成:《奥肯模型与中国实证(1978-2004)》[J],《统计与决策》2005年12月(下)。
[9] Jiang Wei, Liu Shicheng. 2005. “Okun’s Law and Its Empirical in China (1978-2004).” Statistics and Decision, 4: 7-9.
[10] 彭兆祺、孙超:《基于HP滤波分析方法的我国经济增长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1年第1期。
[10] Peng Zhaoqi, Sun Chao. 2011. “Research on China Economic Growth: Based on HP Filter.” Journal of ShanXi Finance and Economics University, 33(1): 15-17.
[11] 尹碧波、周建军:《中国经济中的高增长与低就业——奥肯定律的中国经验检验》[J],《财经科学》2010年第1期。
[11] Yin Bibo, Zhou Jianjun. 2010. “China’s High Economic Growth and Low Employment: Empirical Study of Okun’s Law in China.” Finance and Economics, 262(1): 56-61.
[12] 杨旭、李隽、王哲昊:《对我国潜在经济增长率的测算——基于二元结构的奥肯定律的实证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7年第10期。
[12] Yang Xu, Li Juan, Wang Zhehao. 2007. “The Calculation of China’s Potential Growth Rate: Based on Okun’s Law of Dual-economy.” The Journal of Quantitative & Technical Economics, 24(10): 14-23.
[13] 张连成、韩蓓:《中国潜在经济增长率分析——HP滤波平滑参数的选择及应用》[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9年第3期。
[13] Zhang Liancheng, Han Bei. 2009. “Analysis of Potential Growth Rate in China: The choice and Application of Parameters for HP Filter.” Research on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3: 22-28.
[14] 邹薇:《中国经济对奥肯定律的偏离与失业问题研究》[J],《世界经济》2003年第6期。
[14] Zou Wei. 2003. “Okun’s Law and China’s Unemployment.” The Journal of World Economy, 6: 40-47.
[15] 朱潇:《奥肯定律在中国的实证分析——我国经济高增长率与高失业率并存》[J],《商业经济》2009年第2期。
[15] Zhu Xiao. 2009. “Empirical Analysis of Okun’s Law in China: Coexistence between High Growth Rate and High Unemployment Rate in China.” Business Economy, 319(2): 16-17.
[16] 张兴华:《中国劳动力转移的波动研究》[J],《当代经济》2006年第9期下。
[16] Zhang Xinghua. 2006. Research on China’s Rural Labor Migration. Contemporary Economics, 9: 4-7.
[17]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主编,《向量自回归和卡尔曼滤波的应用》[M],2005。
[17] Institute of Economics of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2005. Applications of VAR and Kalman Filter.
[18]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主编,《十一五期间中国经济周期波动分析报告》[M],2006。
[18] Institute of Economics of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2006. The Report of China Business Cycle Analysis during the Eleventh Five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